“微观”手工纸之——构皮纸(楮皮纸)

发布于2020-08-033389人阅读

       在文章之前,先说说构树和楮树的关系。如果严格地从植物分类学的角这是从纯粹的植物分类学角度来看的,倘若从大众常识的角度来看,据《辞海》所记:构树,又名楮树、榖树,许多文献中楮树都是构树的别称或古称,可见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古时还没有系统的植物分类学理论的条件下,人们多是把构树和楮树混在一起讲的,现存古籍中的构皮纸和楮皮纸究竟是用构皮还是楮皮抄造目前并无定论,也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区别研究,由于是近亲二者纤维的显微特征又基本一致,靠纸张的表观特征和常规的纤维观察尚无法区分开来。因此我们现在不妨搁置这种区别,权且将二者统称为“构皮纸”。这样既能免去难以区分的障碍,又不会跟大众常识相冲突。

       鉴于此,本刊所述“构皮纸”,如未作特殊说明,皆默认为构皮纸和楮皮纸的统称。

       构皮纸又称白棉纸、棉纸、皮纸。是以构树(亦名楮树、榖树、拓树)树皮的白色内皮为原料,经水沤、浆石灰蒸煮、二次水沤、浆草木灰蒸煮、漂洗、选料、碓舂、洗涤、打槽、抄纸、压榨、焙纸、揭纸等工序制成。据三国时魏博士董巴在《大汉舆服志》中记载,蔡伦在东京(洛阳)以野生的楮树之皮为原料主持制造皮纸,这是现有文献中有关构皮用于造纸的最早记录。跟麻布转为麻纸类似,构皮也是先被用于织楮布,之后被用于造纸。由于构树无需人工栽培,随处可见,韧皮产量大于麻,到后来逐渐取代麻纸的地位,一度成为主流用纸。闻名千古的“澄心堂”纸便是构皮纸的一种,宋朝时,浙江常山、开化一带多产构皮纸,颇具盛名。构皮纸因纸张纤维较长、纤维质量纯净、木素含量低,成纸强度好、极耐老化,在古代常被作为上等的抄写及印刷用纸,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唐宋时期的构皮纸文献,历经千年依然纸墨如新,让人惊叹。

       构皮纤维虽不及麻纤维那么长,但远长于竹纤维,一般在5-10mm 左右。由于构皮本身具有一定的白度,纤维素含量也比较高,因此构皮纸成纸白度一般要高于麻纸和竹纸,构皮纸质地较麻纸绵软,韧性好,常被称为“白棉纸”,亦有“蝉翼”、“冰肌”等雅喻。构皮纸纸面的匀度和平滑度一般介于麻纸和竹纸之间,由于蒸煮过程中用到草木灰,构皮纸一般洁白中略偏灰色,纸面纤维在光线照射下会泛出丝质光泽。由于纤维较长不易分散,成纸内常见有未打散的纤维束,形态蜿蜒曲折,两端多散开呈絮状(如图1 左下)。构皮纸在存放一段时间之后,纸面常见有零星的浅锈黄色晕点状氧化斑,曾有文人墨客因此雅称其为“桃花纸”。另外,手工抄造的构皮纸在纤维间还常会残留一些构皮外皮的黑灰色碎屑,这也是构皮纸的一个特征(如图1 右下)。

图1. 构皮纸的表面特征
 
       图1 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纸面特征,将构皮纸纤维分散并用Herzberg 染色剂染色之后,放在100 倍透射显微镜下观察,构皮纤维呈棕红色到红紫色,或暗酒红色,纤维较长,两端尖细,偶见有分枝状或球状的端部,纤维形态多自然弯曲,但一般弯曲度不大,纤维细胞壁上有明显的横节纹,纤维之间散落有很多碎絮片状的纤维初生壁。(如图2)

图2. 构皮纤维形态特征图(100 倍)
 
 

       在200 倍镜下,可观察到构皮纤维具有明显的细胞腔,但细胞腔大小不一。细胞壁上的横节纹愈加明显清晰,纹理深浅各异,大多数横节纹跟纤维横切面约成15~20°的夹角。部分纤维细胞的外壁包裹有一层透明膜,称为胶衣(如图3),一般多呈断续状,并会随着纤维被处理程度的加重而减少,有些甚至被剥离成碎片飘散于纤维之间,在纤维的端部胶衣相对比较明显。


图3. 构皮纤维表面的透明胶衣(200 倍)

 
 

       构皮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除纤维细胞外,纸张纤维中还能见到大量的草酸钙晶体(如图4),多呈菱形或者正方形,常存在于薄型细胞的腔内或者细胞与细胞之间,造纸过程中的打浆和漂洗程序会使草酸钙晶体流失,因而一些制作精细的构皮纸中残留的草酸钙晶体相对少见。


楮皮纸
  • 电话:13965529828
  • 地址: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下汶溪
  • 邮编:245000
  • 网址:www.hsnswh.com
黄山市凝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013150号-2 皖公安备34102202000332 网站地图  楮皮纸